贵州北京鸿盛祥银元鉴定评估中心
古董,是为人所珍视的古代器物,是先人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珍奇物品。旧称“骨董” ,也有一种观点认为,认为骨董是“古铜”的转音,而古代青铜器物往往更具有代表性的文物。
明代书中称骨董或古董,是因为“古”和“骨”是同音字,其实是错误的,但自近代以来,这两个术语已被广泛接受。“古玩”则是在清乾隆年间才出现的称谓,一直沿用至今。
一般来说,烧制的方法可分为两种:一是初在700~800℃的温度下进行素烧,素烧后上釉,然后再在1100~1300℃的温度下进行烧制;另一种方式是先在高温1100~1250℃下进行烧制,然后上釉再以900~1000℃的温度进行烧制。瓷器上釉后再进行绘画装饰的方法称为釉上彩(700~800℃),上釉前进行绘画的方法称为釉下彩(1000~1300℃)。我国的陶瓷装饰多彩,富有民族风格和艺术特。如果按照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来分门别类,则可以归纳为五大类:雕塑类、颜釉类、釉上彩绘类、釉下彩绘类、贵重金属类。
隋统一全国,经济、文化有了较大发展。瓷器生产除了继承北朝的青瓷外,还成功地完成了白瓷的烧制。这样,中国瓷器便由青瓷发展到了白瓷的阶段,为以后彩瓷的出现创造了物质和技术条件。唐代建立了更加繁荣昌盛的大帝国。瓷器的生产不仅满足国内各大都市市场上的需要,还远销到国外。当时的邢窑白瓷与越窑青瓷,分别代表了南北两大瓷窑系统。邢窑白瓷质地坚硬,制作,胎釉洁白如雪。在它的影响下,北方又出现了另一个的白瓷窑──定窑。此外,河南巩县、密县、登封、郏县、荥阳、安阳,以及山西浑源、平定,陕西耀州,安徽萧县等,都兴起了烧白瓷的瓷窑。
是一个相对广义的概念。历代由朝造专设的瓷窑均称“官窑”,所产瓷器称为“官窑瓷”。“官窑瓷”则又分为两大类,狭义的指朝廷,专窑专烧的,广义的则是由朝廷设定标准,用窑不限,即民窑也可烧造,由朝廷派专人按统一标准验收,合格者统一采办,也称官窑瓷。在中国陶瓷史中,“官窑”和“官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是一种交叉而非重合关系。“官瓷”是一个特定的特谓,专指宋大观及政和年间于汴梁所设的官窑所造瓷器,青瓷釉晶莹惕透,有开裂或呈冰片状,粉青紫口铁定是其特。这种瓷器和汝瓷、哥瓷、钧瓷、定瓷合称中国五大名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