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北京瀚海佛像鉴定评估中心
宋代定窑瓷器的主要特征:“象牙白”釉、“蜡泪痕”、“竹丝刷痕”鉴别定窑瓷的三大法宝。一是胎体轻薄,胎质洁白。二是釉面多为乳白,白中闪浅米黄。所以釉面之呈所谓的“象牙白”。少数质差的釉为白中微闪灰黄。白定釉面呈半透明状,因为施釉较薄,所以薄处能隐约看到胎。在器物的折腰处可见积釉呈浅浅的黄绿。积釉处气泡稀疏通透,大小不一。这也是一个鉴识时要注意的要点。仿品因掌握不了定窑特定的烧成气氛,故烧出“象牙白”的釉来。釉常不是偏白就是偏黄,在器物折腰处也难见浅黄绿。器物外壁釉薄处可见胎上旋坯痕。
青花瓷的特点是,钴矿经过高温烧造还原以后呈蓝色,而且附着力特别强。在表面罩完透明釉以后,它的整个玻璃质感也很强。瓷器在透明釉的保护下经久耐用,永远也不会褪色。青花瓷最早起源于唐代,包括当时唐代的巩县窑和湖南长沙窑,出土的瓷器中出现过釉下蓝点,后经过科研人员的考证,这种发色就是钴矿,这就是唐代青花的起源。
三是北宋早期定窑产品口沿有釉,到了晚期口沿则多不施釉.俗称“芒口”.芒口处常常镶金、银、铜质边圈以掩饰芒口缺陷,此为定窑一大特。四要见“竹丝刷痕”。定窑的制胎工艺中,在胎半干之时,有用竹丝刷子旋修这一道工艺,因此在胎面上就留有一些“竹丝刷痕”。定窑因为施釉较薄,烧成后,在釉薄处透过釉面就隐约可见竹丝修胎所留下的刷痕。这是定窑瓷的一个基本特征之一,在鉴识时留意。仿品中常不见这种“竹丝刷痕”。有的做了,但做得生硬拙劣,不够自然,据此可以鉴别。
关于金丝铁线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宋代龙泉县,有一位很出名的制瓷艺人,姓章,名村根,他便是传说中的章生一、章生二的父亲。章村根的擅长制青瓷而闻名遐迩,生一、生二兄弟俩自小随父学艺,老大章生一厚道、肯学、吃苦,深得其父真传,章生二亦有技在身。章村根去世后,兄弟分家,各开窑厂。老二心眼小,心生妒意,趁其兄不注意,把粘土扔进了章生一的釉缸中,老大用掺了粘土的釉施在坯上,烧成后一开窑,他惊呆了,满窑的瓷器的表面的釉面开裂了,裂纹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粗有细,有曲有直,且形状各异,有的象鱼子,有的象柳叶,有的象蟹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