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北京保利香炉鉴定评估私下交易
古董,是为人所珍视的古代器物,是先人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珍奇物品。旧称“骨董” ,也有一种观点认为,认为骨董是“古铜”的转音,而古代青铜器物往往更具有代表性的文物。
明代书中称骨董或古董,是因为“古”和“骨”是同音字,其实是错误的,但自近代以来,这两个术语已被广泛接受。“古玩”则是在清乾隆年间才出现的称谓,一直沿用至今。
中国瓷器的产生和发展中国首先发明和使用的用高岭土等烧制而成的传统工艺、日用品。早在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国的先民就已经制造和使用陶器。在制陶工艺发展的基础上,于3500多年前的商代中期,创造出了原始瓷器。经过长期的改进,在公元2世纪的汉代末期,烧制出成熟的青瓷。以后,瓷器由中国传播到其他国家,中国在世界上博得“瓷之国”的称号。夏、商、周朝时期的陶瓷文化商朝殷虚的遗址中挖出的陶片、陶罐包括很多种款式,有灰陶、黑陶、红陶、彩陶、白陶,以及带釉的硬陶,这些陶器上的纹饰、符号、文字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和青器有密切的关系。青器的成本高只能为贵族享用,广大民众的各种生活器皿只能采用陶器。因此可以了解商代制陶工艺也得到普遍的发展,带釉的硬陶在这个时期已经出现了,釉青绿而带褐黄,胎质比较硬,呈灰白。
绞胎:唐代陶瓷业的一个新工艺,是用白、褐两种调的瓷土相间糅合在一起,然后拉坯成型,胎上即具有白褐相间的类似木纹的纹理。陕西、河南两地的唐墓中均出土有绞胎器物,有杯、碗、三足小盘、枕等。唐代绞胎标本的瓷窑现已验的有巩县窑、黄堡窑、越窑、浑源窑。其中巩县窑为突出,数量大、品种多,更以其烧造历史早闻名。釉下彩:在釉下进行彩绘。即在瓷器的胎体上彩绘后再罩上一层无透明的玻璃质釉,在高温下与瓷器一次性烧成。彩光润柔和。由于彩在釉下,不易磨损变。但耐高温的料品种不多,故釉下彩的种类较单调。三国东吴时期已出现釉下褐彩,唐代长沙窑有釉下褐、绿两彩,宋元以后出现更多新品种,如青花、釉里红等。
瓷器的前身是原始青瓷,它是由陶器向瓷器过渡阶段的产物。中国早的原始青瓷,发现于山西夏县东下冯龙山文化遗址中,距今约4200年。器类有罐和钵。原始青瓷在中国分布较广,黄河领域、长江中下游及南方地区都有发现。因器表均施有一层薄薄的青釉而得名。商代青瓷已具备了胎质灰白、火候达1100℃以上、胎基本烧结、吸水性较弱等瓷的基本特征,但它在原料加工、器物成型以及烧窑技术上还比较原始,故称它为原始青瓷。西周时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手工业内部进一步分工,原始青瓷的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