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北京保利字画鉴定评估私下交易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中国人早在约公元前8000-2000年(新石器时代)就发明了陶器。陶瓷材料大多是氧化物、氮化物、硼化物和碳化物等。常见的陶瓷材料有粘土、氧化铝、高岭土等。陶瓷材料一般硬度较高,但可塑性较差。除了在食器、装饰的使用上,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亦扮演重要角色。
起源于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那里地处山区自然资源,有“南山煤,西山釉,东山瓷土处处有”之传说。据实践,生产钧瓷如果离开这些条件,在国家都不会成功。钧瓷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以的窑变艺术而著称于世。钧瓷被称为'中瓷',是难得的艺术珍品。以的窑变艺术而著称于世,素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和“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美誉。钧瓷不但在彩上鹤立它瓷,在造型和施釉方面也独辟蹊径,凭借其古朴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复杂的配釉、“入窑一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湖光山、云霞雾霭、的天然效果,恰似“月夜望星空,晖晕自然成”,这种多彩的特点,为后来陶瓷装饰艺术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尤其是钧红釉的烧制成功为元代的釉里红,明清时期的宝石红、祭红、郎窑红以及美人醉等新品种的烧成,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被誉为中国“五大名瓷”之首。的有:玫瑰红、海棠红、胭脂红、鸡血红、朱砂红、茄紫、葡萄紫、鹦哥绿、葱翠青、梅子青、天青及窑变的各种彩。相传以胭脂红、葱翠青和墨为难得之佳品。
中国瓷器的产生和发展中国首先发明和使用的用高岭土等烧制而成的传统工艺、日用品。早在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国的先民就已经制造和使用陶器。在制陶工艺发展的基础上,于3500多年前的商代中期,创造出了原始瓷器。经过长期的改进,在公元2世纪的汉代末期,烧制出成熟的青瓷。以后,瓷器由中国传播到其他国家,中国在世界上博得“瓷之国”的称号。夏、商、周朝时期的陶瓷文化商朝殷虚的遗址中挖出的陶片、陶罐包括很多种款式,有灰陶、黑陶、红陶、彩陶、白陶,以及带釉的硬陶,这些陶器上的纹饰、符号、文字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和青器有密切的关系。青器的成本高只能为贵族享用,广大民众的各种生活器皿只能采用陶器。因此可以了解商代制陶工艺也得到普遍的发展,带釉的硬陶在这个时期已经出现了,釉青绿而带褐黄,胎质比较硬,呈灰白。
出现要晚于南方,大致是从北魏晚期到隋(公元581-618年)统一前的近百年中发展起来的。北朝青瓷的器型有碗、盘、杯、罐、壶、瓶、盒等,多为日常用品,陈设品较少。莲瓣罐是北朝典型产品。它有三系、四系、六系和方系、圆系、条系的区别,均从肩至腹堆塑成肥硕的莲瓣,有六瓣或八瓣不等,底有圈足。能代表北方青瓷生产水平的器物,是河北景县封氏墓出土的4件莲花尊。其体积大的一件高约70厘米,口至肩部有三周贴花,饰飞天纹、宝相花纹、兽面纹和蟠龙纹。肩有六系,其下有六层堆塑上覆下仰莲瓣纹。